《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它主要讲述了18世纪末乡绅本尼特家中有五个闺女,其中大女儿简和二女儿伊丽莎白出嫁的故事。这本书经过两百多年的时间依旧风靡全球,被称为“恋爱圣经”,同时经过这本书改编的影视作品也层出不穷。在我看来,这是一部披着“浪漫爱情”外衣,内核却是向我们解析不同年纪段人们对待恋爱和婚姻的不同态度的一部小说。
“一见钟情”的浪漫,像极了少男少女们爱情萌芽时的情感
罗曼·罗兰曾说:“初期的爱情只需要极其少的养料!只须彼此见到,走过的时候轻轻碰一下,心中就会涌出无限幻想的力量,创造出她的爱情。一点极无聊的消失就能使人销魂荡魄。
宾格利和简就是一见钟情。
那天夜里的舞会上,她盛装出席,纤肢细腰,玉佩琼瑶,眉目如画,双眼含情。而他,本身就是英俊少年,又风度翩翩,待人有礼。这场舞会,他主动请她连续跳了两场舞。即便后来他们分开,各自应酬,两人的目光依旧能在人群中相交汇。
「爱这件事,如果我捂住了嘴巴,他会从眼里跑出来。」
在《傲慢与偏见》中,宾格利因为简的美丽对她心动,后来在交谈中发现简是一个让人很舒服的女生。她温柔善良,对待周围人都很友善。可是让宾格利无法确定的是,她总那么忽近忽远,好像有一点喜欢自己,又好像没有。
而简看到宾格利也是很心动,但她极力掩饰自己的喜欢。每一次期待和他见面,但又生怕自己把喜欢表现的太明显会被他知道心思。她盛装打扮出席每一个场合,只为和他见面时候能留住他的目光;她愿意去陪他的姐妹,只为了制造偶遇的机会。她会做很多看似与他无关的事情,但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多靠近他一点。
这让我想到了《诗经》被传唱的千年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很多人都说初恋是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对方的一举一动总是那么让人心动又令人琢磨不透,但是初恋又是极其容易夭折的。在心理学中,“初恋心理”是可以解释这个现象。
初恋心理主要指的是,男女青年第一次产生对异性爱的体验。它主要表现为:第一,迷醉心理。就是因为对方一些的特质而吸引,比如高颜值,谈吐幽默等等;第二,羞怯心理。就像那句“犹抱琵琶半遮面”,既想和对方接触,但又不敢太过主动和表现太明显。羞怯心理让彼此的感情减少了肉欲,而更多的是精神上纯粹的喜欢。第三,犹豫心理。因为保持着距离,所以往往变得格外敏感,十分在意对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甚至一句话,都能让对方猜测不少。
前苏联作家普里列扎耶娃曾说:“一见钟情的事情确实有的。这种爱情到后来不是在逐渐熄灭,就是在逐渐燃烧,”
宾格利先生曾一度要放弃这段感情,原因并不是因为他和简之间阶层差距,而是因为他认为这段感情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简就像那在感情情窦初开内敛而害羞的少女,不会敞开心扉公开表示喜欢,甚至连暗示性的话语也不会表达。以至于让善于冷静观察的达希先生都认为简不喜欢宾格利。
简和宾格利,这一对被众人看好的璧人最终也是经历了一波三折才有终成眷属。这正是作者简·奥斯汀想告诉我们的:初恋虽然很美好,但就像那娇滴滴的鲜花一般,往往经不起风雨的洗礼。正是这样的美丽易碎,才容易让人回忆起来时候感慨万分。
初恋的让人倍觉珍贵,因为那是爱萌发时稚嫩而纯粹的模样:我喜欢你,仅仅是因为你是你,和你的出身以及家庭都没有关系。只要你愿意向我伸手,我便毫不犹豫陪你到老。
为彼此打破“心灵隔膜”,像极了青年男女们成熟的婚恋
1.傲慢让别人无法来爱我,偏见让我无法去爱别人
达希先生是个性格内敛且不爱热闹,说话直接的人。因为在舞会上保持低调以及他对伊丽莎白的评价:“长得还行,也算不上多好看,对我来说毫无吸引力。”让伊丽莎白觉得他是个极其傲慢自大的人。而伊丽莎白后来因为轻信了维克哈姆的话,更加认定达希是个傲慢自私的人。每次达希先生试图友好和伊丽莎白交流,她总是认为他想趁机挖苦她。
初中时候读这本书只觉得讲的是浪漫的爱情故事。但当我再一次拿起书,尤其是有了自己对爱情的阅历后,觉得《傲慢与偏见》是一本写在18世纪末但体现先锋意识的小说。在提倡男女平等——尤其是女性意识觉醒的今天,众多女性早已实现经济独立和精神独立,她们在选择伴侣的时候,更加看重精神上的契合。
「有个道理众所周知:家财万贯的单身男子,肯定是需要一位太太的。」
在18世纪以前,婚姻是作为一种经济与政治制度而存在的,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各国之间的“政治联姻”。18世纪末的英国虽然已经实行一夫一妻制度但是中上级阶层男性仍然时有包养情妇等行为,并且世人仍然认为他们是可敬的绅士。而女性往往都希望通过早日成婚,选择一个收入不菲的丈夫保证自己今生衣食无忧。
《傲慢与偏见》之所以盛行至今,因为伊丽莎白与达希这对恋人的婚姻爱情超越了当时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并且符合现代女性婚恋观——当今大部分经济独立的女性在选择伴侣的时候都是渴慕两个人彼此人格的平等同时又能灵魂的共鸣。
就在当时男权主义盛行之下,伊丽莎白是个头脑聪慧且有主见的女性。她懂得察言观色,善于思考。当达希第一次向伊丽莎白求婚时,他不仅表达了难以隐藏的爱意,同时也滔滔不绝指出伊丽莎白的家世如何低微,双方如何门户不对,为了证明自己愿意娶她简直就是一片真心的最好证明。
2.只有打破“心灵隔膜”,才能让两颗心彼此走近
达希先生的直白和他之前的傲慢让他直接被拒绝。但是在我看来,正是这一次的拒绝,让达希看到自己身上的缺点,但就算求婚被拒绝,他也没有因此放弃和爱的人在一起。反而越挫越勇,他做了以下三件事:
(1) 给伊丽莎白写信澄清误会,打破两人之间“心灵隔膜”。“心灵隔膜”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上的不相通和彼此间的不理解而出现的一种个体内心感受。偏见让你无法接受我,傲慢让我无法爱上你。为了能让伊丽莎白认识到真正的自己,他写信道出了自己之所以会拆散她姐姐婚事的原因,也说出自己与维克哈姆之间的恩怨,甚至还将自己妹妹和维克哈姆先生的过往一一道出。
一个内心高傲的人,是不愿意给别人解释关于自己的事。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我们渴望彼此靠近,但又害怕被靠近。我们往往不敢靠近。但只有打破“心的隔膜”,消除误会,才能让彼此有重新认识的机会。
(2)主动拉进跟她家人的关系。“傲慢”是众人对达希的评价,也是他的标签。当他知道伊丽莎白渴望的爱情是两个人灵魂深处的平等和尊重,为他放下自以为是的傲慢,跟她舅舅钓鱼,陪她亲戚说话。
如果爱你是一种信仰,那我愿意为你画地为牢守护你。就像写出《围城》将婚姻本质看透依旧因为共同思想追求而选择和杨绛白首到老的钱钟书;将一生奉献给共产主义事业的周恩来,在纸上对爱妻邓颖超写下:“我这一生都是坚定不移地唯物主义者,唯你,我希望有来生。” 张小娴曾说:“我们放下尊严,放下个性,放下固执,都是因为放不下一个人”,正是这一份真挚的爱,让达希选择为伊丽莎白改变自己待人傲慢的态度,发自内心尊重每一个人。
(3)达西先生撮合了伊丽莎白妹妹丽迪雅和维克哈姆的婚姻,帮伊丽莎白家保住颜面。这个忙是达希先生主动帮的。如果是以前,达希肯定不会去管的事情,现在因为她而去做。
在《新恋爱时代》里有这么一句话:“如果一个人说喜欢你爱你,请等到他对你百般照顾时再相信。一个男人说带你去旅行, 等他买好机票的时候再高兴;一个男人说娶你,等他买好戒指跪下求婚再感动。现代“快餐”爱情里,大部分女性都过了用耳朵听爱情的年纪。一万句我爱你,不如做一件让你感动的事。
2003年英国广播公司开展问卷调查,谁是你最想约会的心动对象?达希先生以高票数力压风流倜傥的詹姆斯·邦德和超人,拔得头筹。我想大部分女人正是看到书中达希人设的反差,尤其是他后期为伊丽莎白所付出的,好感暴增。这也折射出当代女子爱情观——我嫁给你不是因为你有钱,而是因为你的责任心,让我放心把自己的后半生托付给你。
当过了“一见钟情”的年纪,懂得了细水长流的感情需要两人灵魂的契合。在伊丽莎白与达希的爱情里,我们看到爱情最理想的状态:没有精神上完全契合的两个人,但相爱的两人是愿意一起努力朝同一个方向走去;因为爱情,我们都愿意为彼此磨去棱角互相包容。
科林斯和夏洛特之间的婚姻,像极了现实中经过权衡利弊而选择的结婚
在《傲慢与偏见》中,很多人都不屑与科林斯与夏洛特之间的结合。尤其是科林斯前脚刚向伊丽莎白求婚被拒绝,后者就向夏洛特求婚。很多人认为夏洛特是那种为了面包丢弃爱情的女子。
经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我觉得夏洛特答应科林斯的求婚未必是不正确的,这是她经过权衡利弊后选择的婚姻,带着理性而慎重地抉择。
书中这么描述:
他感觉胜券在握(指去夏洛特家里求婚的事情),而且这种感觉来其来自有,因为夏洛特一直变现的对他情有独钟。她对他的招待让他受宠若惊。
伊丽莎白没想到夏洛特到底多讲义气——为了让科林斯不再向她提亲,夏洛特勾引对方向自己求婚。
由此可知夏洛特早就对科林斯有好感并且关注到他。在他向伊丽莎白求婚失败后也就是最低落的时候,她主动出击拿下这份爱情。那么,是什么让她作出这个大胆的举动呢?
她今年27岁了,又没有倾城的容貌,能找到这样的归宿已经是万幸了。
夏洛特对伊丽莎白说:“我不是浪漫的人,你知道的。我想要的不过是一个舒适的家庭;考虑到科林斯先生的性格 社会关系和生活境况,不是我瞎说的,我得到幸福的可能性比较大,至少和绝大多数准备结婚的人所期待的差不多。
从书中细节描述中,我们知道夏洛特是一位27岁的未婚女子,她选择的婚姻,建立在对对方有一些好感并且以对方实际条件为出发点考量过后的婚姻。所以说她的婚姻并不是真正的“饥不择食”,而是权衡利弊后选择自认为最适合的。
张爱玲曾说:“女人就是个爱情动物。”一语道破对女人而言,爱情的重要性。她们往往崇尚爱情,追求爱情,敬重爱情。所以我们在评判一段婚姻往往从是否因为爱情而结合。那么,如果因为现实而结婚的婚姻,是否就不幸福呢?
有时候人们选择决定开始一段关系,并不是因为彼此相爱,而是觉得彼此适合。被人称为“冬皇”的孟小冬,曾有过两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她18岁时遇见梅兰芳,两人男才女貌彼此深爱,他给她屋子给她爱情,唯独没给她“妻子”的名分。后来两人分道扬镳,她遇到了“上海皇帝”杜月笙。当时已经有四个姨太太的他,因为一直爱听她的京剧而追逐着这位伶人。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戏子不仅被看不起,而且生活没有保障。但是每次只要她遇到困难,杜月笙总是第一个出来帮她解围。最终她嫁给了他,因为她觉得有枝可依。
在安妮宝贝的作品《二三事》描写了这么游离于城市边缘的良生和莲安各自都带着伤口而生活着,在经历命运的一系列跌宕起伏的安排后,良生选择了自杀而莲安选择抚养良生的孩子。后来在一次飞机旅途上她认识了宋盈年并决定嫁给他,不是因为爱情,而是他给她带来稳妥的感觉。
有些年轻时经历了激烈情感斗争和内心伤痛的人,选择婚姻时往往看重的是那一份“现世安稳”的感觉。台湾女作家匡匡曾写过这么一句话:“我渴望一生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细心保存。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
有时候,选择婚姻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那一份对现世安好的渴望安稳。前半生风雨飘泊,为爱情已经飞蛾扑火,死过一回;后半生只想岁月静好,有个不离不弃的伴侣,相伴终老。
正如那句:“我们心里爱着的人,总是走得迅疾。因此能后与之相守的,总是一些不相干的人。”不是所有人都有那个好运,可以和自己相爱的人白首到老。如果这样,选择一个经过权衡利弊后觉得不错的结婚对象,虽然是一种对现实的妥协,但又谁能说不是另一种可取的婚姻观呢。
本尼特夫妻的婚姻爱情,正是无数家庭的写照
1.“晕轮效应”让恋爱中的男女走入婚姻殿堂
作为女儿的伊丽莎白,是这么看待父母之间的爱情:
本尼特不像一般婚姻中的凡夫俗子,并没有纵情于声色犬马。他热爱郊野与书籍,日常消遣无外乎游冶田园,以及博览群书。他对妻子也无不感激之意,因为无知与愚蠢为他平添许多笑料。
正如作者简·奥斯汀所说的:“这并非普通男子希望从妻子身上得到的幸福,但既然处在无可奈何的境地,只能苦中作乐罢了。”表面上看,这句话只是在描写本尼特先生和他妻子的爱情,其实如果我们深入思考,这不就是众多家庭的写照吗?
很多恋人当初因为一见钟情或者精神吸引而在一起,又因为彼此相处的深爱才决定结婚。可是婚后的生活,却完全和当初设想的相差甚远。就像《消失的爱人》中,结婚前伊丽莎白认为尼克是个幽默帅气努力上进的男人,结婚后她却发现尼克好吃懒做自私自利,而他们的相处模式从婚前的你侬我侬,甜蜜恩爱到婚后的彼此抱怨,相看两厌。同样作为女儿的伊丽莎白并不能知道父母之间如何从爱情走到婚姻,但是她看到父母婚后的样子。
男女在交往的感情初期,往往都会产生“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叫“成见效应”或者“光圈效应”,指的是对方的某一特质吸引了我们,掩盖了我们对这个人其他品质的考察和理解。正如伊丽莎白认为他父母的结合是因为母亲年轻的貌美,让她父亲忽视了她的狭隘。但是当步入婚姻的两个人因为距离的拉近,不再彼此“眩晕”,看到真正的对方,那么这才是婚姻考验的开始。
2.当婚姻中的两人进入厌倦期,学会“熬”下去
本尼特先生在看透自己太太的庸俗后,没有选择离婚也没有选择出轨。他纵情于山水和读书的做法其实为我们揭示了:婚姻的本质就是“熬”。在《只有芸知道》这部电影中,导演冯小刚借着林太太这个角色说出婚姻的真谛:“婚姻就是熬,有的时候你睡一觉就会觉得那不是事。”这句简单的话,却告诉我们,在婚姻里要学会包容和理解。
所有的婚姻,必然都会经历从初期的新鲜感到后来的厌倦期。那么真的出现彼此疲惫的情况,该怎么做呢?显然本尼特先生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其实无论是想要让恋爱不断保鲜,还是维持婚姻的长久,都需要两点:第一,学会给予彼此空间;第二,学会移情。
他(本尼特)向来认为书房应该是闲适安静的场所;正如他曾经对伊丽莎白说过的,他愿意在家里随便哪里接见愚蠢自大的人,但书房绝对不行。
从书中细节描写我们可以知道,本尼特先生经常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看书。“书房”成了他与外界隔离,与自己内心对话的地方。在书房里,他既听不到妻子愚蠢的唠叨,也不用被生活琐事所烦心。书房成了他的独立空间。
知乎上有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开车到家后会肚子坐在车中发一会呆?
回答这个问题几乎都是男的,其中被点赞最高的就一个回答就是:很多时候,我也不想下车,因为那是一个分界点。推开门你就是柴米油盐,是父亲,是儿子,是老公,唯独不是你自己。在车上,一个人想静静,抽抽烟,这个躯体就是属于自己。
其实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需要留有属于自己的空间,也要学会尊重对方的空间。学会多给彼此一些空间,不要用自己的孤独捆绑你的爱人,这样才能让爱的空气在彼此之间流动。
汪小菲和大S每次在镜头前都显得格外恩爱,不禁让人想到,他们婚姻保险的秘籍是什么?后来我在《幸福三重奏》中我找到了答案,原来是汪小菲和大S他们彼此保留自己的空间。汪小菲看书,大S则看电视;汪小菲收拾房间,大S出去散步。正如汪小菲说的:“他们的幸福是在同一个空间里,个字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在我看来,这就是彼此保留着属于自己的空间做自己的事情,互不干涉。
夫妻是两个独立的灵魂一起翩翩起舞,而不是两个连体婴儿互相拖累。
当婚姻里发现不如意的时候,要学会“情感代偿”而不是去改造对方,才能让婚姻里的感情长久。
“情感代偿”指的是当我们对某样东西求而不得的时候,就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试图追求另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假借它造成“目标实现”地假象,满足自己的欲望。
在《傲慢与偏见》中,本尼特先生一方面感激着太太整日操持着家中大小事务,好让他整日在书中遨游,不需要为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和教养子女花费心思;另一方面,他早就认清自己妻子的狭隘,所以他将自己大部分精力用在野郊和思考人生上。这就是本尼特先生的“情感移情”。
婚后在发现妻子和自己期待的不一样的时候,他并没有选择对妻子进行“改造”,而是学会了与自己内心和解,降低自己对妻子的期望值,努力发现她的优点,培养自己可以实现的新的兴趣爱好,并且将自己在婚前初期所假设的生活状态进行调整,选择与自己实际情况相符合的且较为满意的夫妻相处模式。
现实中,很多人都会发现自己的伴侣并不符合自己的预期,就会开始考虑对对方进行“改造”。表面上看,当我们这么做只是为了让伴侣离自己的“理想型伴侣”更进一步,其实质是企图在婚姻关系的权利斗争中掌握主动权。
婚姻关系中的权力斗争,就是双方想在亲密关系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现实自己的重要性。但是战争一旦开始,意味着伤害也随之而来。其实不仅仅是婚姻中,在现实关系中,只要我们开始契而不舍地改造他人,就会给自身带来焦虑,并且让对方饱尝痛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电影《囧妈》中,张璐在跟丈夫徐伊万离婚前说了这么一段话:
你看,这就是我们之间的问题,你心里长了一个幻想的老婆,她应该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该怎么说话,你全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契而不舍地改造我么?都这么多年了,你还没有意识到,我不是你想要的那个人吗?
我国著名学者李大钊曾说:“两性相爱,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应该保持他的自由、神圣、崇高,不可强制他、侮辱他,污蔑他、屈抑他,使他在人间社会丧失了优美的价值。”当我们开始改造对方,就等于按下了眼泪的心痛的开关。
所以,想要拥有长久不腻的婚姻,真正的做法就是既要保持好彼此的距离,也要学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包容对方的缺点。
当代女性,在你迎接爱情和婚姻前,请先让自己独立起来
写出“恋爱圣经”《傲慢与偏见》的女作家简·奥斯汀,她的一生并未嫁人。1976年,20岁的简·奥斯汀遇到爱尔兰律师勒夫罗伊,两人很快坠入爱河。但双方家庭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能找到条件更好的伴侣,硬生生将他们拆散。初恋分手后,简·奥斯汀终身未婚。
其实,对于爱情与婚姻,我一直认为是可遇不可求。有的人很幸运,可以和年少时的青梅竹马相伴到老;有的人很幸运,可以在成熟的时候遇到灵魂默契的伴侣结为夫妻;也有的人很幸运,能在想安稳的时候出现适合结婚的人,过上岁月静好的生活;还有的人很幸运,她可以和自己很好相处,拥有高质量的生活。
现实很多鸡汤告诉我们:“只要你好好爱自己并且好好生活,总有一天一个人会穿越人山人海来到你身边。”我想说这句话前半句你要坚定不移地去实施,后半句就不需要太在意。正如简·奥斯汀那样的才女也是终身未嫁。与其低质量的爱情与婚姻,不如高质量的单身。
现今社会的晚婚率高涨,离婚率高涨,单身率高涨,我认为无论有没有另一半出现,许你一世承诺,你都要好好爱自己。爱情与婚姻,从来都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
你来,我很开心。你若不来,我也无憾。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