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展望

什么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展望 作者按:2021年5月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学期间,接受了金融学院院刊《金融学苑》副主编梁颖悦等同学的采访,谈了谈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的那些事,并对同学们提出了一些建议。现将采

与大学生朋友聊聊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的实践和监管趋势

作者按:2021年5月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学期间,接受了金融学院院刊《金融学苑》副主编梁颖悦等同学的采访,谈了谈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的那些事,并对同学们提出了一些建议。现将采访的主要内容发布如下,供年轻的朋友参考。

引子: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监管历程

确切地说,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的概念有所不同。互联网金融重心在于金融业务,金融科技则突出科技赋能。国际上对金融科技有共识和定义。参照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定义,简单说就是科技驱动的金融创新。但国际上在互联网金融没有共识,互联网金融只是我们国内常提的概念。2013年是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元年”。2014年,互联网金融第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此后表述不断变化:2014的“互联网异军突起”、2015年的“规范发展”,再到2016年“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在2015年7月份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发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虽然只是部门规章,但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宪法”。这个指导意见明确了互联网金融的六类业态,奠定了监管的初步框架。

早期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之一是网络个体借贷。以P2P网贷为例,2017年中国银监会等部门发布关于网贷监管的“一个方法,三个指引”即《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管理指引》《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信息披露指引》,拟通过备案的方式把它逐步纳到监管体系,监管规则由银保监会来制订,具体的日常监管则由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来执行。但是,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政策加快收紧,目前对P2P网贷机构全部清退,不过后续投资者权益维护工作任重道远。从P2P网贷监管政策的反复可以看到,监管的非连续性和不确定性给市场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一是该细分业态市场基本上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二是投资者权益无法得到很好的保障。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模式由早期的野蛮生长、频繁暴雷,到如今行业整肃、审慎发展,早期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推动了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也促进了金融科技的良性发展和创新。

与大学生朋友聊聊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的实践和监管趋势

《金融学苑》:近些年来,互联网金融领域频频爆雷,金融风险逐渐暴露。为化解风险,相关部门重点整治了P2P网贷、非银行支付等特别容易出现违法违规问题的领域。经过近五年整治之后,相关风险得到一定缓解。那么您认为现阶段互联网金融最应该的风险点在哪里?对于化解此类风险,监管机构应该如何作为?

董希淼老师: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不同机构、不同业态的风险存在差异。互联网金融参与者按照合规性和风险,可以分为三类:小型网络平台、大型互联网公司、正规金融机构。三者的合规性依次加强,风险性依次递减。

第一类机构的主要风险点在于非法集资、“无照驾驶”以及金融诈骗,主要的诈骗模式包括P2P网贷、区块链骗局和虚拟货币等。以P2P网贷平台为例,P2P网贷平台只作为信息中介,不提供担保、资金池的模式没有太大问题,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网贷平台是信用中介,信息不透明,资金用途不明,甚至出现平台“自融”现象。还比如,ICO(首次代币发行)概念出现,别有用心之人编造ICO白皮书欺骗投资者,虽然现在监管部门专门发布了关于虚拟代币的风险提醒,但乱象仍然存在。

第二类是大型互联网公司,这类机构的第一个风险是杠杆过高。以联合贷款为例,联合贷款即大型互联网公司与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合作,共同向贷款人提供贷款,但是大型互联网公司出资比例过少,导致风险责任分配扭曲。第二个风险是过度借贷。小额借贷隐藏高年化利率,诱导甚至误导客户过度借贷。小额借贷平台的使用群体主要是年轻人,比如大学生和中低收入人群。这一群体存在天然的借贷需求,构成了规模大、商业价值高的小额消费信贷市场。商业银行在以往很少对该长尾市场提供金融服务。而互联网公司则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这类群体提供了小额消费信贷产品,既满足了消费者需求,也获得了可观的利润。但是,以互联网公司为主体的小额消费信贷服务不够规范,未明确告知高年化利率,诱导借贷,一定程度上导致居民负债率高企,同时还出现了诈骗以及暴力催收等问题。第三个风险是市场垄断。互联网公司掌握大量客户,利用市场优势地位,排斥竞争,对于整个金融业的良性竞争和创新带来了负面影响,这对金融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消费者的长远利益也会受到损害。第四个风险是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大量的数据集中于少数几家互联网公司,运用不当不仅会损害个人隐私,更会危及国家信息安全和金融安全。出于安全的考虑,用户数据最好掌握在公共部门手中,而不是成为某个企业的私有财产。可以考虑通过合法合规的脱敏处理,让用户数据信息为整个金融系统共享,以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同时,有关部门需要通过立法来明确数据资源产权归属问题。最后一个风险是 “无照驾驶”,即没有金融牌照开展金融业务,部分业务游离在监管体系之外,风险的隐蔽性、复杂性更强。

第三类机构是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正规金融机构。一些中小型金融机构对外部机构的选择准入把握不严,过度依赖外部机构,将风控等核心环节外包,长此以往会丧失开展金融服务的能力。而大型金融机构体制机制僵化,过于注重安全和风控,互联网思维还未完全形成,产品服务、用户体验劣于互联网平台。

与大学生朋友聊聊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的实践和监管趋势

《金融学苑》:面对非法校园贷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出现的问题,您觉得监管机构会进一步出台什么样的政策进行治理?

董希淼老师:关于校园金融服务的监管政策时有变化。2009年银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对大学生办理信用卡进行了明确规定,比如不得向未满18周岁的学生发卡(附属卡除外),对于不符合条件但确有必要发卡的特殊情况,必须落实第二还款来源。。今年3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而正规金融机构比如商业银行在核实第二还款来源后可以向大学生提供小额消费贷款。但是考虑到道德压力和风控成本,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往往不主动开展此类业务,甚至加快推出校园金融服务市场。

我的观点是,不能对校园金融服务“一刀切”,而应重点突出,禁止非法“校园贷”进校园。因为大学生的金融服务特别是信贷需求客观存在,比如临近毕业去实习,需要交通、租房等费用,或者学生创业需要资金等。因此,我的基本主张是——开正门堵偏门,严禁裸条贷、暴力催收等,同时需要引导大学生以合理的方式获得资金,满足其合理的金融服务需求。比如引导大学生向正规金融机构借贷,鼓励正规金融机构推出低额度、低利率的信用卡或者贷款。这样做不仅可以减少因为非法“校园贷”造成的负面影响,还为金融机构培养了大量潜在的优质客户。同时,金融机构也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分析大学生日常的消费和行为记录,对其信用等级和偿还能力进行更精准的测度,降低违约风险。

与大学生朋友聊聊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的实践和监管趋势

《金融学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产生深刻影响,近年来不少学者和专家都围绕互联网金融对银行和金融体系的冲击进行了很多讨论和研究,但是对于互联网金融和银行的良性互动讨论得比较少,您认为互联网金融对于银行发展有什么正面影响?”

董希淼老师:很多人会把互联网金融跟商业银行对立起来,我觉得这是不对的。商业银行本就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主体,且商业银行一直在借助技术手段进行创新,处于动态发展的进程中。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的冲击。从表面上看,互联网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主要体现在零售业务,比如小额信贷、转账支付等业务量大量减少。但是,我认为最大的冲击是互联网公司提供的金融服务让客户逐渐远离银行,年轻群体没有形成与银行打交道的习惯。此外,互联网金融改变了风控模式和风险传导模式,互联网金融服务产生的负面影响容易传导给商业银行。

面对互联网时代,银行的机遇大于挑战,技术的深度应用会催生一些新的金融服务模式、新的银行组织形式,推动商业银行从“给人借钱赚钱”转变为“给人管钱赚钱”,从“资金中介”转型为“服务中介”,进而成为金融服务的综合提供商。比如互联网等金融科技推动网点向轻型化、智能化、场景化转型,提高辐射能力和服务张力,与线上渠道一起为客户提供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的“AAA”(anytime、anywhere、anyhow)服务。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促使金融业管制放松、市场化步伐加快和金融脱媒的加速,这将为商业银行创造更加规范的经营环境,银行将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和主动权。

科技型企业,更多的优势在科技;金融企业特别是商业银行的优势在金融,金融与科技融合,不仅要“秀恩爱”,更要“结婚生子”,这样才能让金融科技结出硕果,行稳致远。

与大学生朋友聊聊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的实践和监管趋势

《金融学苑》:互联网金融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确给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和更多的理财选择,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也在摸索中形成了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那么您认为今后互联网金融将会走向何方?

董希淼老师:在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更加合规,发展更加平稳,市场竞争会更加公平,创新会更加审慎。我认为互联网金融将呈现出以下三个新的发展趋势:第一,互联网金融本质是金融,金融的本质在互联网金融下一步发展中将会更加凸显出来。第二,过去几年互联网金融更多是靠技术创新推动,是技术驱动型,接下来将更多依赖制度创新驱动。第三,正规金融机构将在互联网金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甚至是主要作用。商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依托其自身强大的客户和数据基础,加快推进下数字化转型,其转型发展的生命力将会更强,产品和服务将会更加丰富,将会成为互联网金融的中流砥柱。

从参与主体来说,主体多元化是趋势。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设计和管理会更加规范,比如贷后催收规范化。从长远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更加良性。

另外从监管角度来看,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会更加制度化,强监管、严监管成为常态。客观来说,监管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实践发展,所以金融监管正在不断出台新政策和新规定以补齐制度短板。

与大学生朋友聊聊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的实践和监管趋势

《金融学苑》:对于金融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互联网金融无疑是倍受的一个热点和方向。现在不少院校都开设了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专业或是制定了金融 计算机双学位的教学方案。从导师的角度来看,您认为对于学生来说,如何更好地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学习和把握?对有志于在该领域发展的学生又有什么学习建议呢?

董希淼老师:从业界的角度看,近年来金融机构对信息科技、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有所提升,但是金融专业的学生不必过于焦虑。以商业银行为例,目前IT类人才目前占比大概为4%-5%,因此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总体而言,金融机构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依然很大。因此,我希望金融学子应当以本专业的学习和掌握为主,在课堂之余多业界动态,真实的金融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当然,在学好本专业的前提下,如果有条件,可以多学习和了解信息科技等方面课程,将自己培养成金融和科技方面的复合型人才。送给同学们一句话:金融真实世界、研究金融现实问题。

其次,多阅读金融研究文献和相关分析、评论文章,总结问题研究到什么程度、他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在了解和领悟他人的思想后,结合老师所讲的专业内容,创新地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经济学直觉,提高专业素养,并将专业知识迁移到现实的金融世界中,做到“知行合一”,方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平时,对于金融前沿和热点问题,可尝试开展一些研究,并撰写文献综述、研究心得和评论、论文,通过反复练习、实践来提升自己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总结:董希淼老师凭借其丰富的实务经验以及对监管政策的深入思考,以蚂蚁集团为例,为我校学子介绍了互联网平台开展金融业务的实践,梳理了金融科技的监管的发展脉络,展望了监管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且对写作能力的提升提出建议,给我校学子带来了生动、难忘的一堂课。(梁颖悦等整理)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94261.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