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过去的十多年间,智能手机行业一次次地刺激着科技爱好者的兴奋点,人类文明的最新科技成果竟能以如此高的效率走过设想到研发再到产品落地的过程,进而影响到全社会变革。
技术创新让领先的企业尝尽了甜头,光是略显稚嫩的初代iPhone,就能找到从屏幕到机身、工业设计、软件交互等各个方面的技术创新。这让追随智能手机浪潮的企业们奉为真理,在每一年的旗舰级手机产品上,都可以看到颠覆旧有局面的创新,用户更是对技术首发喜闻乐见。
然而情况在最近几年悄然发生变化:新手机实现了技术创新首发后,没有带来与过去相似的影响力,“进化”产生的提升微乎其微,也就难以让用户有充足的理由为之买单。于是这让我们有了新疑问,市场竞争白热化精细化的现在,智能手机还有没有必要抢技术首发?
技术首发进入“末法时代”
直到今天,智能手机厂商仍乐意投入技术研发,不仅投入规模相较以往更大,想要实现“首发”的玩家更是占到不小比例。虽然抢先推出一项技术可能会有不稳定等负面影响,但新技术在纸面规格上的领先总能催生出更多热度,在营销层面始终是“百利而无一害”。
一些技术首发成功名利双收,比如说高刷新率屏幕:用同单位时间下显示更多画面一举提升了手机流畅性,正好踩中智能手机在生活中起到更多作用成为全民贴身设备的时代浪潮。就算高刷新率可能会降低一定续航、缩短屏幕使用寿命,但消费者还是用钱给体验投了票。
快速充电也是个鲜活的案例,在智能手机普遍处于“10W充电算快充”的阶段时,OPPO用实际充电速度更快的产品给消费者留下印象,也就此树立起延续至今的市场地位。而后小米将快充作为技术投入重要发力点,100W功率的有线无线充电让小米手机有了性价比之外的记忆点。
可惜的是,更多的技术创新首发只是停留在了表面,或许能引发一阵潮流或是讨论,但最后却走向销声匿迹,甚至很难再让人回想起来。这些功能的确得到了厂商研发投入和重点宣传,然而并没有如预期那般让用户感受到且转化为正面评价,换句话说就是“感知不强”。
最经典也最让人唏嘘的是3D Touch,在智能手机赖以成名的触控操作上新加入压力感应,创造了一批有趣有深度的交互方式。可惜压力感应有学习门槛和制造成本,没能像触控一样成为老少皆宜的大众技术,最后从iPhone等主流产品中消失,成了游戏手机才有的小众功能点。
传感器防抖也是同理,苹果用工艺创新在手机大小下首次实现了这项技术,却没有多少人买账。这绝对不是消费者愿意购买iPhone 13 Pro的主要理由,连那些最专业的摄影师也会在对比不同手机后表示,如此巨大的创新只在体验上表现为夜景拍摄所需的曝光时间缩短了一些。
实用性新技术离不开机遇和奋斗
曾推动智能手机行业走向历史最高峰的技术创新首发,又是因为何等原因走入了自己的“末法时代”?
创新遭遇边际效应或许是相当重要的因素。过去的创新能够带来从0到1的巨大进步,就好比是iPhone重新定义了手机,而现在更像是从1小步前进到1.1,不能说没有任何变化,但的确没有让大众明确感受到技术进步的意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在技术研发周期影响之下,行业和厂商短时间内都无法带来轰动性质的创新。还是以iPhone为例,要知道光是屏幕所涉及的玻璃、多点触控技术创新,就都经过了数十年为长度的原型研发阶段,到苹果打算进入手机行业的时间点上才刚好完成了为综合创意服务的准备。
如今消耗技术创新的周期大幅缩短,我们所能见到的新技术往往是阶段性成果,因此观感上并不强烈。手机电池其实已经有材料、结构、能量密度等方面的进步,也对快充有很好的适应性,可是人们期盼的终极目标是“光速充电、万年续航”,相比之下现有创新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另一个制约了技术首发的问题是缺乏配套生态,厂商火急火燎地将新技术推到消费者面前,却没有同步带来足以发挥出技术最佳应用场景和真正实力的体验,自然不能凸显出创新的价值。假设没有苹果在手机系统和应用生态上的努力,iPhone硬件再特别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这是消费电子行业的经典规律,近半个多世纪出现过比存活至今的玩家们多得多的企业,试图用从所未有的技术创新征服市场。可是他们大都没有做好体验服务技术的准备,进而无法说服用户接受新技术产生的价格、学习成本等代价,就此消失于时代洪流。
让子弹飞一会,总会有结果
种种原因,让有着高尚概念的技术创新在大多情况下都显得“没必要,但足够特别”——厂商投入了资源,技术路线上也有其位置,到了消费者一侧却应者寥寥,可能是小众群体的酷炫玩具却成不了大众生活一部分。一度让厂商趋之若鹜的“首发”,似乎变得像鸡肋一般食之无味。
苹果、三星、小米等头部厂商都开始在旗舰产品中应用的UWB技术,貌似有重蹈3D Touch覆辙的倾向:在技术演示和为数不多的产品体验中,近距离隔空一指就能完成多设备配对和交互的体验足够酷炫,而在实际产品投入市场后,又丝毫没有对拉动产品口碑和销量作出贡献。
雷科技认为,我们现在没必要对进入低谷期的手机技术创新首发口诛笔伐,周期性等因素带来的影响往往是客观层面的必然。“让子弹再飞一会”说不定会见到比预期更好的结果,许多深刻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技术,也都是经历冷板凳时间后才在合适的时间点产生价值。
我们在手机上接触得最多的液晶屏幕和电容触控,都有过被质疑技术价值的阶段。相比同时期更经济更实用的技术如显像管、电阻式触控,这些新技术在诞生之初缺乏明显优势,在长时间迭代完善和市场需求转向之后,终于找到真正的用武之地。
这可能是我们看待今天技术首发的最好方式,它初次亮相时可能缺乏实际用途,仅仅是厂商营销宣传上的工具,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演变和外部环境更迭,或将迎来卷土重来的机会。到那时候,说不定又会是一个改变世界的瞬间。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95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