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井玉(富书作者)
最近,一条新闻冲上了热搜:
湖南长沙,一女孩手指被戒指卡住,母亲带女孩到长沙五一广场消防站救援站求助。
因为右手食指长时间被戒指卡住,小女孩的整个手指都变得又红又肿。消防员在和小女孩聊天时打破了戒指,安抚女孩的情绪。
就在消防员问小女孩上几年级的时候,妈妈不仅没有安慰女儿,还“补了刀”,“一年级,只有读一年级的孩子才会犯这种错误。”.
妈妈指着卡住的手指说:“如果拿不下来,你的切片(手指)就会完全坏死。没用的,就砍了。玩这个东西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个后果?”
小女孩害怕地摇摇头,旁边的消防员赶紧安慰女孩:“没事的”。但母子二人一直唠叨:“你爸爸给我打了个电话。我觉得这个不适合我年轻的时候。是持卡人吗?”
这时,女孩已经很不好意思避开镜头了。旁边的妈妈也没停止唠叨,一把抓住女孩的手继续说:“怎么,拒绝了镜头,对吧?”女孩直接转过头,不再说话。
最后消防员带来专业工具,女孩的手指顺利脱困。这时,妈妈拿出手机,又开始唠叨:“我给你拍照留念”。
请注意,这个时候,女孩生气地用手“拍打”妈妈,意思是,不要用手机拍照,不要说话。
说实话,这个新闻视频我已经看了好几遍了。每次都能感受到女孩的恐惧、无助和尴尬,隔着屏幕都想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
有网友评论:妈妈以为唠叨会让女儿记住,却不知道自己伤害了女儿。
教育家尹建莉老师曾经说过:
“父母的唠叨就像小刀一样,慢慢切割着孩子,不经意间一点点的把孩子的自觉意识,快乐情绪,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切碎,破坏了。”
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热播剧《少年派》中,燕妮的挑剔唠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女儿被送到学校后,见她坐得不好,马上说:“站着坐,看你的坐姿。”
办完手续离开后,我还是不忘告诉女儿:“你要随性,你妈在不在,你也要一样,一天一个电话,中午十二点或者晚上九点,我等你,在不在都行。”
周末女儿回家吃饭,忍不住说:“吃饭的时候洗手了吗?你知道洗手的步骤吗?抹两次肥皂,搓一分钟手。”
弹幕上,网友吐槽:“简直跟我妈一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母亲,这不是我的母亲吗?”
燕妮的唠叨是大多数父母的通病,他们认为唠叨的孩子会变得更好,行动更快,成绩更好。
只能说,理想是充实的,现实是脊梁。相反,孩子在父母的唠叨中会更加叛逆,缺乏安全感,无法独立。
最近看到一条新闻,发人深省。
这位25岁的男子厌倦了母亲在家里唠叨他,并敦促自己晚上9: 30带孩子睡觉。无奈之下,他选择了报警。一瞬间,焦急的孩子在电话里编造了一个理由,说自己“自杀”了。
一方面是母亲在“教育”儿子时的无奈,另一方面是儿子从小被讲道理、被唠叨到做了父亲的悲哀。
。
男子哭着跟警察说,你十个妈抵不上自己一个妈,恳求警察拘留自己。
一个孩子,如果他3岁不会管理自己的作息,肯定需要父母的教导;但是在25岁的年纪,父母不停唠叨作息的道理,只会遭到孩子厌弃。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超限效应”,是指人在受刺激过多过强或者时间过久的情况下,会产生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正所谓“多说无益”。
从唠叨开始,最后发展到情绪失控的地步,孩子和父母都很受伤,而最终伤害到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珍贵的亲子关系。
现实生活中,父母的唠叨都是如出一辙的,唠叨背后,潜藏着父母们的潜台词:我是对的,你必须得顺从我。
被唠叨的孩子,小时候无法享受的自由权利,长大后潜意识不自觉对自己进行内心的补偿,也就是“放纵”,真的想孩子好,那就给他自由的空间。
- 父母唠叨的最高境界
否定式唠叨,你是否在用?
教育家曾经说过:“你如何评价孩子,孩子就如何评价自己。”
否定式的唠叨会毁掉一个孩子的自信,把他推入到自卑的深渊。
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问答:爸爸总是否定式的唠叨,我该怎么办?
并随之写出自己的经历:从小,我爸爸不管我做什么,都能从中挑出我做得不对的地方,然后开始说教我。
比如他看到我玩手机,就会说你能不能不要总是玩手机,多看看书。
等我看书他又说,你看你坐姿不对,拿笔姿势不对。总之我做什么,都是不对的。
有一次,爸爸带我到他朋友家做客,一到目的地,他就对屋子的主人说:“给我儿子找点活干,他又胖又懒。”
吃饭的时候,他又埋怨:“儿子你怎么吃这么多?就你这体重就不该吃。”
他看见大家都忙来忙去,再看看我,说道:“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一个废物。”
期间,大家聊天,爸爸更是将我小时候的糗事扒拉出来:“他小时候考试的成绩没有一次让我满意的。”
每件事情都被爸爸否定,真的很难受,长大后,我觉得我干什么都不对,对自己严苛,凡事追求完美,对自己求全责备,内心痛苦抑郁。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渴望就是拥有他人的赏识。”
如果连最亲近的人都否定自己,自信从何而来?
没有自信、不懂自爱的人,自然也无人爱。终其一生,他都在自卑的漩涡中挣扎、束缚,做任何事情都畏首畏尾。
美国职业橄榄球联会前主席杜根说:“强者不一定是胜利者,但胜利者迟早都属于有信心的人。”
- 变唠叨为恰到好处的叮咛
没有孩子可以一夜长大,他们需要的从来不是唠叨,而是父母恰到好处的叮咛。那么,父母该怎么做呢?
1、好好说话,杜绝“煤气灯效应”
“天气这么冷,你怎么都不知道多穿点”;“这道题给你讲了多少遍,怎么还出错”;“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个都不会”。
有时候,父母的否定式唠叨,他们就会变得格外听话,小心翼翼地讨好,不少父母心里都会暗暗得意甚至引以为豪。
这种以否定的方式慢慢摧毁孩子自我认识的方法,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煤气灯效应”。
一旦你找到这种“捷径”控制孩子,实际却是开始了一场以爱为名的摧毁之旅。记住:嘴巴是表达爱,而不是彼此伤害的。
和孩子好好说话,少一些唠叨,这样,孩子才能在阳光下明媚成长!
2、学会换位思考
朋友马姐给我说,前一阵她女儿数学考了七十多分,一看到这个分数,马姐气的快炸了。
正准备对女儿唠叨吼叫,转身看到女儿既羞愧又害怕的样子,这让她恢复了一点理智。
她深吸一口气,想想孩子也挺不容易的,功课那么多,压力也挺大。何况,自己那会上学还有过不及格,后来慢慢摸索才变好的。
于是,她按下怒火,没唠叨没责备,和女儿好好地探讨了失误和改进方法。
之后,每逢女儿考得不好,她都采用这样的办法,最终女儿高考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做不唠叨的父母,既需要父母对孩子的换位思考,又需要理智和控制,也需要了解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
3、学会用“XYZ”说话法
父母的唠叨,之所以无用,其实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说了无数句的话,可孩子根本就不知道你具体真正的是想要说什么。
比如很多时候当你的孩子在写作业时磨磨蹭蹭的,父母通常就会说:“你这孩子,怎么会这么不听话呢,如果现在不好好的学习,将来只会有你吃亏的”。
本来出于父母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希望孩子能快点把作业写完,要好好学习,将来才不会吃苦,其实是一种对孩子未来的关心和担忧。
这时候,你可以用“XYZ陈述法”,就可以这么说:
“你的作业都没写完(X的情景),可还在玩其它东西(Y的具体行为),因此我很着急,担心你作业写不完,知识没学好,就会耽误你接下来的休息、娱乐和学习(Z自己的感受)。”
所以,当孩子听到你用这样平静而清楚的表述之后,就会觉得没有一点多余的情绪发泄,最后就会顺其自然的去冷静的思考和计划本该属于他的那些作业了。
教育学家曾说:“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父母,一定要谨记的两个字,那就是闭嘴。”
请父母们停下唠叨,把您对孩子的担心和牵挂,化为真正的爱,学会放手,做个智慧而不唠叨的父母。
作者简介:水京雨(富书作者),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本文来源:爸妈进化论,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97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