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不再为温饱发愁,随之而来的是对更高端生活、更高端服装、更高端汽车的追求,由此产生攀比心理。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价值观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一切都是考虑是否值得,是否对自己有利。孩子在这种环境下也会受到影响,变得自私,不愿意分享。
对于自私又不愿意付出的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做?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学校有一个班,这个学期班主任请了产假,临时换了班主任。新班主任去管理的时候,学生们暴露了两个问题。一是班级凝聚力不强,学生分组,互相排斥,各玩各的。二是班干部带头辞职,和老师谈条件。比如我看学生扫地,我就不扫地。如果你要我扫地,我就不干了。
分析原因,我觉得跟前任班主任有很大关系。以前班主任传递的价值观是错误的。他们培养的是特权阶级领袖,他们觉得自己是值班的,所以和其他学生不一样,享有不同的权力。
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点入手。
1.思想教育
播放一些为人民服务的伟人的视频,或者讲一些案例,比如雷锋、焦、邓稼先、袁隆平、钟南山等。他们努力成为第一名,从不提及条件。从而培养他们敢于带头、乐于奉献的精神。
2.走进学生,亲自和他们一起工作。做个榜样,像他们一样传承下去。虽然我是老师,但我没有任何特权。
教师要有方式方法,有沟通技巧,有思想工作。
我记得有个老师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案例。他曾经和一位班主任一起工作,那位老师做得很好。
有一个学期,学校有政策补贴班里家境贫寒,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老师除了考虑家庭情况外,还充分发挥民主,要求班里同学投票。结果,一个家境比较好的学生拿到了名额,而另一个家境确实比较困难的学生却没有拿到。
班主任在处理这件事时特别明智。他没有直接要求。家境好的学生把名额给了家境不好的学生。而是把他们单独叫到办公室,把家庭条件差的同学的家庭情况告诉了家庭条件好的同学。并鼓励他放弃自己的名额,然后让他自己做决定。最后老师说:“不管你给不给,老师都会支持你的”。
后来这个同学还是把名额给了一个家境贫寒的同学。当这位同学的父亲得知这件事时,他非常高兴。他特地去学校感谢老师。来到学校后,他非常兴奋地对老师说:“这个孩子一直缺乏同情心和奉献精神。这次真的非常感谢。”
父母应该在家庭教育中激发孩子的善良。
在Tik Tok,有这样一个视频在一个叫“于戈大学”的账号上。
一个四岁的小女孩跟着爸爸、妈妈和哥哥去郊区采蘑菇。这时候,天突然下起雨来。她爸爸给她妈妈穿上雨衣,她妈妈给她哥哥穿上雨衣,哥哥把雨衣给了她姐姐。
小女孩问爸爸:“为什么我把雨衣给妈妈,妈妈给弟弟,弟弟给我?”。爸爸回答说:“每个人都要照顾好弱者”,于是小女孩左顾右盼,把雨衣披在风雨中摇曳的柔弱小黄花上。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为了激发孩子的善良,父母要用言行来示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会影响孩子。
奉献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整个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革命先烈的牺牲和奉献,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科研人员的奉献,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科技强国。没有白衣天使的奉献,我们就无法战胜疫情。没有老师的奉献,我们就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孩子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所以培养奉献精神,必须从孩子做起。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97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