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混日子”的孩子背后,都有天才的影子?

朋友的孩子七岁,孩子没上学之前,她还过得轻松些,现在孩子上了学,每天过的跟泼妇一样,不停地提醒这个,提醒那个。有时候明明是孩子自己丢三落四,却把责任推到她身上。

我朋友的孩子七岁了。在孩子上学之前,她有更好的生活。现在孩子上学了,每天像个泼妇一样生活,不停地提醒这个提醒那个。有时候明明是孩子什么都忘了,却把责任推到她身上。

每天早上6: 30,我给女儿和儿子打电话。那就是坏情绪开始的时候。

他们太慢了!

穿一件衣服需要十分钟,穿一条裤子需要十分钟。最急的是准备早餐的时候,孩子呆在床上玩游戏,容易发脾气,容易作弊。

为了每天不迟到不赶时间,我忍不住对孩子大喊大叫。你可以优雅,但你总是被逼成一个疯狂的婊子。

孩子做事总是很慢,真的让人看起来很焦虑,很生气。学前班很赶时间,可以自己全做;现在孩子大了,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每天到处做玩具,打包的速度跟不上孩子乱扔垃圾的速度。但是让孩子们清理他们的愤怒,他们只是在那里磨蹭,像听不见一样说话,完全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

其实拖延和磨蹭真的和年龄无关。一个真相是,现代人谁不磨蹭?

1

谁还没点“小毛病”?

何况“磨蹭”还是现代人流行病

虽然,伊娃的磨蹭让我们很苦恼,但说实话,拖拉跟年龄真没多大关系.

这是一场席卷现代人的流行病。

每个“磨蹭”孩子的背后,都有天才的影子?

心理学家皮尔斯斯蒂尔调查了全世界24000多人,结果显示95%的受访者承认至少偶尔会犯拖延症的毛病。

但是,虽然拖延症是每个人都会犯的,看似行为相似,但其实背后的原因是不同的。

要想“治疗”孩子的拖延症,找出“病因”非常重要。一般来说,主要有两类。

心理原因

1. “犯懒”享乐型

病症:明明有任务,却迟迟不肯动手,经常被其他更轻松的事物诱惑。

伟大的文学家胡适,可谓拖延症的领导者。《胡适打牌日记》的形象记录了他的懒惰行为。

2.“完美主义”苦难型

病症:对每一个细节要求尽善尽美,无形中延长作战战线,加重作战任务。

才华横溢的导演王家卫,每一部作品都特别难制作。

刘镇伟的《东成西就》是一个月内拍的,王家卫的《东邪西毒》是拍的。

了两年;“一代宗师”拍了4年,被人调侃为“一代失踪”;《2046》筹备更是耗时长达5年......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王家卫太苛求完美,一个镜头让梁朝伟拍了30个通宵;为了使人物更富张力,让张震学京剧、太极等十八般武艺......

3.“自我怀疑”·逃避型

病症:感叹工程浩大,怀疑自己完不成,产生畏难心理,干脆拖着不做,想逃避,但又逃不过去。

4.“内在动力不足”·寻找意义型

病症:缺少内在动力,缺乏意义感,内心不愿意做所拖延的事情。

生理原因

ADHD(多动症)

病症:持续拖延、无法完成任务、精神不集中以及身体和心理上的焦躁不安。

“达芬奇的马”是其拖延症典型表现种的典型。

他30岁时,曾答应米兰公爵为其父亲雕刻一座英勇的青铜像。

结果创作开始没多久,兴趣就转移,想要先雕刻公爵父亲的坐骑——马。

他心想,既然要雕刻马,就要研究马,于是翻阅大量资料研究马这个物种。

研究过程中,又迷上了马的身体结构,想要写一本书讨论这个问题。

后来又沉迷于养马,还特别设计了自动喂食器和自动清理马粪的机器......

结果10年过去了,只留下了一幅草图,公爵父亲青铜雕塑的毛都没见着......

每个“磨蹭”孩子的背后,都有天才的影子?

对照以上5种原因,我们是不是更清楚地看懂孩子的“拖延症”?

有可能不是我们简单想象的怕吃苦,贪图享乐,而是过于追求完美,感觉事情没意思不想做,或者目标过于遥远、没希望,甚至就是像达芬奇那样难以克服的生理原因。

更了解”病因“,于是也能更了解孩子心里的感受和想法。

2

“病人”自己,其实也很难受

不光我们看着难受,孩子自己也因为拖延症饱受煎熬。

首先,效率低

天才达芬奇的一生,留世的作品不到20幅,而同期的拉斐尔仅活了37岁,却创造了300幅作品。

其次,招人烦

等王家卫的剧本等不及的黄百鸣,厉声呵斥他:

“你要知道,《搭错车》用了48小时,《灵气逼人》写了72小时,甚至破全香港票房纪录的《最佳拍档》也不过写了7天。你浪费了几个月居然一个字也写不出来。限你两个星期,赶快把剧本交出来。”

曾经雇佣达芬奇的神父,被气得捶胸顿足:“这个人一生完不成任何事......”

更重要的是,即使不被别人diss,拖延症患者内心也很痛苦,尤其是在Deadline来临之前。

研究者Ferrari Johnson认为,拖延症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中,但在工业革命之后才具有了许多负面含义,在不发达的农业社会却很少有人受到拖延症的困扰

为什么?

学者N Milgram 认为,人们在现在之所以经常会为拖延症感到焦虑,是因为认为现代社会节奏加速,需要大量的承诺和时间截点。

这些承诺和时间截点是如何引发人恐慌的呢?

TED演讲者蒂姆·尔班给出了其中一种形象生动的解释。

他把拖延者的大脑系统分为三个部分:即时满足的猴子,理性的决策制定者,恐慌怪兽。

每个“磨蹭”孩子的背后,都有天才的影子?

当我们着手一项工作或任务时,理性的决策制定者会思考全局的重要性,制定按部就班的计划。

“及时行乐的猴子”就会来捣乱,诱使我们去获得一些不劳而获的快乐,比如娃写作业时的愣神,我们平时刷抖音刷微博。

每个“磨蹭”孩子的背后,都有天才的影子?

大脑中的理性决策者会任凭这只“猴子”吗?短期内会,因为理性决策者也会照顾身体休闲娱乐的需求。

每个“磨蹭”孩子的背后,都有天才的影子?

但这种不劳而获的快乐长时间持续后,在Deadline时间截点越来越逼近时,理性决策者就会召唤出大脑的恐惧怪兽。

每个“磨蹭”孩子的背后,都有天才的影子?

引发身体产生内疚,恐惧,焦虑,自我憎恨等情绪,从而迫使自己回到正轨,完成任务。

每个“磨蹭”孩子的背后,都有天才的影子?

焦虑情绪与Deadline 的关系呈现图

这种不良情绪的长期积累,不仅会导致对新任务的厌恶感,致使形成愈来愈拖延的恶性循环,而且还会引发抑郁症、焦虑症等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3

对症下药,才有效

由此可见,其实,孩子自己也在痛苦地与“拖延”作斗争

  • 明天就要交假期作业,晚上10点还没完成,也慌的不行;
  • 老师布置超级困难的手工作业,心里着急却无从下手;
  • 返工了3遍依然不满意的小报,撕了之后开始跟自己生气;
  • ......

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味地呵斥孩子是没用的,反而会让他们一拖再拖,情绪崩溃,这时需要对症下药、积极引导,才能有效”治疗“。

孩子拖延,很容易让家长把孩子的事情,转变为自己的事情,稍不注意就会在思维上对孩子有所控制。

把握不好分寸,就变成越控制越失控。

克里希那穆:教育的全部职责,在于唤醒人们的个性意识。

孩子磨蹭,作为家长,唤醒孩子比强行改变孩子更能解决问题。

学龄前的孩子做事磨蹭,可以顺其自然到下一次。

比如:孩子吃饭磨蹭,那就不让他吃饭,说好下一次吃饭时间,在这个期间不能除了喝水,其他的一律不能吃。

正常情况下,孩子会在饿的时候耍赖、闹脾气。

为此,对宝宝需要短时的“不回应”做起,再根据宝宝的接受能力逐渐推迟回应的时间。

否则,如果一开始就让宝宝等一个小时,他肯定一点儿自我控制的愿望都不会有,哭、闹会继续持续,“示威”行为也就无可避免了。

当宝宝采取“示威”行为,千万不能因为心疼就马上“无条件投降”。

狠心坚持一下,给孩子说,再等五分钟或者十分钟,可以吃点水果,切忌不要去指责已经过去的事,顺理成章的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由及时满足到延迟满足需要一个过程的,不能急于求成。

每个“磨蹭”孩子的背后,都有天才的影子?

孩子到了五岁,拖拉、发脾气、耍赖,可以利用延迟满足中的“代币法”。

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约定,如果买新玩具或者孩子自己提出其他要求,选择用平时积累起来的“五角星”来进行交换。

“五角星”是平时孩子表现好的时候获得的“奖励”。一般在孩子积累到5次或10次后就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孩子每次获得“奖励”的过程就是一种等待。爸爸妈妈每次给予奖励的标准一定要统一,不能失去原则性。

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对父母们说:“你知道用什么办法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那就是:百依百顺。

改变一个坏习惯的过程,就是培养一个好习惯的开始。

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的孩子,很容易出现:

边做作业边看电视、上课时东张西望做小动作、放学后贪玩不回家、贪睡懒觉不起床等坏毛病,当然磨蹭是笼统中的一种。

延迟满足孩子,不仅是幼儿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和最重要的技能;也是儿童社会化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成分;更是伴随人终生的一种基本的、积极的人格因素;是儿童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99628.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