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黄明,图/《地道风物苏州》蛮荒之地逆袭
吴越:围田1.0
现在人们都说江南富裕。 但是,在先秦时期以黄河为中心的中原学说中,长江以南的“江南”地区是偏远而混乱的领土,交流较少,比较落后。
苏州位于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 这里的长江一改中上游的“好脾气”,浩浩荡荡,风涛险恶,和大海一样。 太湖广袤,周围几乎全是沼泽,对以农牧为生计的中元民众来说,这并不是适合农业的好去处。
由河流、湖泊和大海形成的苏州。 “水”是影响苏州环境的主导因素。 制图/Paprika,图/《地道风物苏州》
公元前12世纪左右,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因父亲偏爱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逃到荒凉的江南梅里(今江苏无锡梅村)。 泰伯积极融入当地习俗,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 当时江南成千上万的小部落自发地跟着系杆。 泰伯开创了自己的基础事业,建设了吴古国,带领当地居民挖掘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河——泰伯渎职。
吴人初期处境窘迫,只能集中在太湖北岸无锡一带活动,那里地势略高,附近有残丘,土层比较坚固,但土地面积狭小,发展有限。 现在苏州所在的太湖东岸几乎全是水洼,那时人们还没有能力应对,需要尽快找到治水方法,扩大版图。
江南的开发史是一部争水夺田的历史。 图(视觉中国)当时,楚国开发了先进的农业水利技术。 楚国和吴国的情况相似,同处长江流域、云梦泽地区(大致在今湖北江汉平原,先秦时期远远超过现在的湖沼群)也与太湖平原同为低洼湖泊地带。
楚人选择最低的土地作为蓄水洪区,提供挖渠筑堰、引多余水至此的近堤浅滩草地作为牧草地,提供成片的畸形地作为小镇亩; 保留下来的成片土地既可以沥干排水成为农田,又十分肥沃,是水稻种植的理想土壤——这是后人称为“围田”的雏形。
后来,这个技术传到了附近的吴国。 由于需要能与沼泽相抗衡的技术,以及对南方兴起的越国有所警惕,吴王诸樊在位时(前560年-前548年)迁都太湖东岸地区,后来建造的城池就是今天苏州城的前身。
盘门位于苏州城西南角,是苏州最古老的八大城门之一,是苏州唯一保存完整的古水陆城门。 两扇门交替排列,分别为内外双层。 图/虞江,图/《地道风物苏州》
公元前514年,吴王倪闾继位。 感叹道:“我国地处偏远,顾东南,险涝,有江海之害,坚守于君,无依无靠,不置仓,不开田。” 命吴子胥改造城池,因地制宜“治水”,形成苏州最原始的“水陆双棋盘”格局。 这一格局经过历代的完善,一直延续到今天。
耕地和城堡的双重升级,使吴国在卢夫差时期达到鼎盛,成为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
“水陆并行,河街毗邻”是苏州城市格局的最显著特征。 到唐宋时期,这两个棋盘的结构基本定型,并延续至今。 图/张朝阳,图/《地道风物苏州》
吴国南邻越国也同时传授治水技术。 越王刚灭吴后,迁都吴国旧都苏州,继续扩大围田范围。 越人在洼地挖土,堆砌高耸的“陵道”,筑路方便,起阻水作用,圈地方便,也是太湖水乡修建大型堰的起点。
但几十年来,吴、越国相继称霸中原。 可以说,治水是一个里程碑,苏州地区从长期被忽视的边缘地带,开始进入华夏文明视野。
隋唐:围田2.0
太湖对江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存在。 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记载着“三江已入,震泽底定”。 这里,“震泽”指的是太湖,“三江”被认为是当时太湖通海的三条主要水道——娄江、松江、东江。
初期太湖可以接收来自西部山区的水,通过三江排入大海,但随着江南人口的增加,大量的围田堵塞了水路,导致水患增加。
特别是隋唐以后,长江上游人类活动频繁,水土流失严重,长江携带的泥沙淤塞江口,堵塞三江出水口,甚至长江洪水、潮涌时,携带泥沙的河水、海水也会回流入河口,进入太湖。
广袤的太湖。 图(图虫创意排水不畅,太湖水面积越来越大,水位越来越高,河流泛滥,河东低洼处积水严重,形成浩瀚湖泊。 阳澄湖、淀山湖、澄湖、独墅湖等成因都与此相关,江南成为湖泊河网密布的“水乡”。
但成百上千的沟壑、震荡、杂、洼,再加上洪水不时涌来,泥泞稀松,水陆不分的原生湖泊地貌并不是理想的家园,不适合农业生产。
于是,“围田2.0”——“圩田”应运而生。 开荒时,有计划地预留泄洪排水沟,田亩和渠道按形状有序排列; 传统上,这些人工排水沟横向称为池塘,纵向称为浦。 这个具备池浦系统和灌溉功能的水中的田,和今天看到的江南水田很相似。
唐代人工改造形成的塘浦圩田系统,形成了今天江南稻田的基本形态。 圩田建设不仅理顺了江南地区土地、水与人的关系,而且在提高年土地生产力也加大了。 摄影/闻军,图/《地道风物苏州》
太湖平原的大规模圩田建设始于唐朝。 唐朝开始繁荣时,北方的农业生产还不足以完全满足政治中心的需要,王朝的经济命脉开始向东南地区转移,后来的安史之乱将全国经济中心彻底推向江南地区。
唐人在太湖平原上广泛开辟塘浦、圩堤、闸口,把垦区扩展到湖滨一带几乎所有未利用的土地。 与此同时进行了湖堤和海塘的大规模建设,使新开拓的圩田不受湖泊泛化和潮水的干扰。
唐末,北方混战,农业疲软,但南方各国相对和平稳定。 当时统治江南地区的吴越倩重视休养生息,太湖平原的圩田建设和养护到了极致。 当时还有塘浦疏浚、河泥涝、堤坝拦河、修桥、植树、护岸等万余名军队专业水工和养护。
过去,船是在太湖水网上通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人们乘船往来于城镇进行货物交易,以此捕捞水产为生。 摄影/焦青,图/《地道风物苏州》
南北运河体系也建成于隋唐时期,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与圩田系统一起奏响了苏州“财富历史”的前奏。
苏州城南的宝带桥始建于唐代,与运河平行,是运河古纤道的一部分。 如今千帆风顺,现代公路取代了它原有的功能,宝带桥成为历史的见证人。 图/殷启民,图/《地道风物苏州》
两宋:商贸1.0
圩田初期规模较大,范仲淹说:“每圩相距几十里,比如大城市,里有渠,外有门。 旱则开闸引河水利,乱笔则开闸拒河水害。 旱涝保收,为农美利。 ”
当时,人们大多住在水路交汇的枢纽里。 农地面积过大意味着水路稀疏,城镇的扩张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
受水的影响,村落大多沿河路和农田布局,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向水的周围扩展。 图/孙伟忠,图/《地道风物苏州》
从宋朝开始,随着人口的进一步增加和大规模屯垦组的瓦解,大圩田逐渐被切割为小农生产单位。 网络加密划分田亩,增加水陆间节点,在空间上为城镇发展创造了条件。
越来越小的区块在耕作上不再需要很多人,剩余劳动力作为自由民进城,从事工商产业,工商业的幼芽开始从河网和田亩之间萌发。
水菜田里的农民很忙。 农民在香菇、茭白、荸荠等水菜田除杂施肥。 图/视觉中国
工商业开始的另一面,是土地利用方式的戏剧性变化。 起初,所有的土地都用于生产粮食,解决了温饱问题,无暇种植其他作物。
占城稻带来了这种质量的变化。 北宋时期,来自东南半岛的占城稻引入中国,并在太湖地区迅速传播。 这种优质稻种可以在江南气候条件下实现一年两次收获,使单位面积土地生产更有效率,是中国农业史上最重要的创新。
江南水田。 图(视觉中国出现剩余土地空间,除粮食外的各种农作物开始出现在圩田。 太湖流域土壤潮湿,适宜种植桑树。 桑叶品种好,质量高,喂蚕产出的丝织品质量优良。
北宋时期,江南设有4个织局,成为黄淮、四川以外的第三大丝绸产区。 南宋时,苏州还成立了模仿蜀锦的“宋锦织造署”,诞生了天下名锦——“宋锦”。
丝绸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物产,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长期发展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精细类,汉语中也留下了许多固有名词。 包括熟语“绫罗绸缎”四种在内,根据材质、工艺、外观等,丝绸至少可分为14种和34种。 摄影/陈钰曦,图/《地道风物苏州》
宋朝后期,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由印度从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棉花适应性强,能在砂砾土地上生长,产量大,且易纺纱,轻薄耐用,很快成为大侠的“新欢”。
在苏州,丝棉是当地最重要的两种农产品——在比较潮湿的圩海岸种桑养蚕,在比较干燥的东部沿海高地种棉。 丝棉原料持续供应,纺织产业日益发展。 干隆后来称赞:“宋代创作真巧,苏匠如弗殊。”
运河里来往的船舶很多,半夜停船过夜,船夫们就会把船连接起来,确保安全。 年初,船民们划着小舢板出来打招呼,解开绳子,又开始了新的道路。 图/丁嘉一,图/《地道风物苏州》
隋唐大运河经过历代整治,更加畅通,就在苏州城前。 一艘船,苏州可以低成本运输大量丝棉产品和其他货物,换取巨额财富。 苏州城还拥有水网,与大海相连,兼具内河航运和海上交通优势,富裕程度翻倍。
运河连接长江、钱塘江、太湖几大动脉。 太湖平原内部又通过毛细血管与运河相连,来往的人流像血液中的营养物质,从毛细血管汇合到主动脉,反向流经整个土地。 在这个过程中,就连水路交点上的小大米市场也发展成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城镇。
大运河的主要干线,从隋朝的“人”字形到元朝南北呈直线,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中国政治经济中心的变迁。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江南逐渐确立了经济中心的地位。 通过京杭大运河,北京这个政治中心和江南这个物资集散中心紧密相连。 制图/Paprika,图/《地道风物苏州》
财富的集聚也使得私家园林兴盛起来,特别是南宋政治经济中心南移之后,中国园林从此进入了“江南时代”。 苏州拥有宋代园林118处,遍布城内、石湖、尧峰山和洞庭东、西山,为未来“苏州园林天下”奠定了基础。
明清:商贸2.0
王安石游姑苏,升门一带还是“四顾茫然无人”的郊野。 但到了明朝文征明笔下,已是“有城灯火千家市,极目帆樯万里船”,商贸市场不分昼夜。 到清初曹雪芹的描写,已成为“红尘中最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苏州始终掌握地区政治经济的中心地位,不断积聚财富,经过几百年的稳定增长,终于在明清时期上升到高峰。
隆庆元年( 1567年),明朝有限地开放了曾经严厉的海禁。 江南毗邻港口,又坐拥发达水道,产品和劳动力来此,供销两旺,作为全国数一数二的贸易中心的外部资本投入也越来越趋向于向单一中心聚集,苏州作为江南最繁盛的中心,可以说是更加富饶的天下。
升门是苏州最古老的八大城门之一。 明清时期,陕门是整个苏州城最繁华的地带,它见证了城市的接送和兴衰起落,一度成为苏州的象征。 图/殷启民,图/《地道风物苏州》
人口不断聚集,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苏州的城市人口增加了两倍,城镇人口激增了九倍。 大家聚集了地主、有钱人、官吏、文人等众多身份,对物质享受、精神娱乐有很大的需求。 普通老百姓包括佃农、短长工都具备消费能力。
如此大量的人口、财富、生活质量的追求,再加上苏州丰富的原料供应、脱离农业生产的剩余劳动力,使得苏州出现了大量长期从事某一领域专业的职业工人,技术远远超过农忙期间从事手工业的普通工人,“苏州制造”
其中,玉器、漆器、澄泥砚制作最为突出; 苏作家具是中国古典家具的制高点苏州是朱彩所属玉雕行为的全国性中心。 明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曾赞“巧则推苏郡”。
青玉月门(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苏作雕工玉器以“小、巧、灵、精”著称。 在整个玉石都被中心打空的情况下,苏州工匠用剩下的东西做成了微观的江南庭园。 摄影/胡锤,图/《地道风物苏州》
苏州也在明代确立了全国丝绸中心的地位。 《明神宗实录》当时被称为“家梭轴而户编纂组”。 (明末清初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高峰,与苏州的贡献不无关系。 康干盛世,苏州丝绸更是达到全盛,拥有两大织局,仅府城就有一万二千台织机开工。 连内廷的服装都在苏州织锦、绣上图案,然后被千里迢迢送到北京。
丝绸贸易带来的商业集群和工匠的积累改变了苏州城的城区布局,逐渐形成了城东北的丝绸纺织区。 目前,在苏州东北城区,至少有一半的家庭追溯到三四代,几乎都与丝绸行业有关。
1930年,苏州观前街的绸缎店“干泰祥”。 明清以来,这个街区是苏州丝绸业的核心地带,工厂、商行遍布其中。 至今仍是苏州最热闹的地方。 图/斯坦利格雷戈里,图/《地道风物苏州》
戏曲在消费大潮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乡绅富豪到商人,都竞相花钱请人演戏,这是全社会的风气。 《叶天寥自撰年谱》年,崇祯五年( 1632年) (有苏州戏剧场景的记述。 “一天斋筵及梨园的供应价在三四十金以上,一共一天十五六十金。 ”
苏州城西升门、胥门一带手工业发达,乐器制造技艺精湛。 苏州的棉布、丝绸、刺绣更是享誉天下,“衣在天下”,服装道具都很精美。 它们共同推动昆曲的发展,从地方小戏,到明中期以后成为流行曲种传遍全国,又万年历宫廷。
昆曲兴盛的时代也是中国园林的鼎盛时期,这不是偶然的。 两者以“雅”美学联系在一起,曲与园、音与相往往有着相同的意境,园林往往是剧中故事的舞台。 图/陶源,图/《地道风物苏州》
亿万财富让私家园林建设蔚然成风,而且苏州自然条件优越,石材水源丰富,手艺精湛,园林都是精品,苏州园林一跃成为中国私家园林的首席代表,盟主地位不会再动摇。 今天耳熟能详的拙政园、留园、艺园、环秀山庄、网师园等,都是明清时期的杰作。
沧浪亭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自始建之初就以“崇阜广水”为特色。 现在园外水面依然很大,打算借景,拒绝。 可以说是“一字不差,风流倜傥”。 图/曹晓芳,图/《地道风物苏州》
现在的苏州,丝绸还是精品,如镇湖苏绣、吴江宋锦; 苏作家具也保持着明清家具黄金时代的最高水平。 园林是苏州的筋骨,构筑了苏州的气质……究其源,是水,是智慧治水,有着今非昔比的苏州。
- END -
文丨许君达,乐兮
编辑丨乐
内容源丨《地道风物苏州》
封图摄丨丁嘉一
本文内容来源于《地道风物苏州》,有删节
光遇1.23每日任务该怎么完成呢?在光遇世界有着各种精彩有趣的任务内容,玩家可以完成后获取大量的游戏奖励,小编
《云顶之弈》这游戏中卢安娜的飓风这件武器最近版本更新中被强化了,分裂攻击的伤害效果大大提升。有些小伙伴
迷你世界激活码2023是哪些呢?在精彩有趣的全新挑战活动中,玩家可以体验到更多丰富的游戏奖励。小编今天准备了
很多传奇的老玩家关心关于贪玩蓝月祝福油怎么用的相关问题,今天柠檬友玩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了如下内容,希望对
《魔兽世界怀旧服》中存在着多样的公会制度,DKPROLL团就是其中之一,关于这个制度的意思好优劣势,本文将为你解
斗罗大陆魂师对决阵容最佳搭配2023,新版本上线了很多魂师,我们应该如何搭配呢?以下为大家分享新版本顶级阵容大
时间:2022-12-03
时间:2022-12-03
时间:2022-12-03
时间:2022-12-03
时间:2022-12-03
时间:2022-12-03
时间:2022-12-03
时间:2022-12-03
时间:2022-12-03
时间:2022-12-03